“寶寶不睡覺是不是缺微量元素?長得慢是不是缺微量元素?頭發黃是不是缺微量元素?不愛吃飯是不是缺微量元素……”一提到“微量元素檢測”,許多寶媽們并不陌生,很多家長還帶著孩子查過。前幾天,36歲的舒晴因為擔心2歲的二寶不愛吃飯缺營養,想帶孩子去醫院做微量元素檢測,卻被告知這項檢測現在已不能隨便做了。國家衛健委于近期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監督執法工作的通知》要求,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
記者了解到,針對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兒童微量元素檢測不規范的情況,早在2013年底,原國家衛計委曾印發的《關于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就要求,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
相隔8年的前后兩份通知都是針對同一件事——“兒童微量元素檢測”,通知要求的措辭也從“不宜”改為“不得”。那么,兒童微量元素檢測能查什么?為何在非診斷治療需要時被叫停?微量元素需要額外補嗎?如果孩子缺鋅、缺鐵了怎么辦?
微量元素量小作用大,正常飲食喂養的兒童一般不會缺乏微量元素
“人們常說的微量元素是指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曉光在解讀此次“叫停”時說,“必需”是指營養素的必需性,是一類為機體存活、正常生長和功能所必需但不能由機體自身合成或合成不足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營養素。目前人體內可檢出的元素有70種以上,通常將人體內含量大于體重萬分之一的元素稱為常量元素,如鈣、鎂、鉀、鈉等;將小于體重萬分之一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公認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有碘、鋅、硒、銅、鉬、鉻、鈷和鐵等8種,鐵實際在人體的含量大于萬分之一,但仍將鐵定義為微量元素。
廣東省中醫院大兒科主任許尤佳教授在接受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指出,可將微量元素比喻為機器里面的微小零部件,雖小但意義重大。“以往有些醫院兒??苹驙I養科,常規都會查微量元素,一般都是查鈣、鐵、鋅、錳、鉻、硒、鎂、鉛等6-8項。嚴格講,鈣不屬于微量元素,但常在查微量元素中都會查血清鈣。”
“我記得20多年前,當時很多醫院都會用孩子的頭發檢測微量元素。”許尤佳告訴記者,曾經兒童微量元素檢測過多過濫,許多醫療機構把微量元素檢測當成常規檢查項目,并且作為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的依據和標準。“其實只要正常的喂養和生長發育,不出現一些先天性缺陷或先天性遺傳問題,也沒有后期明顯的特別疾病損傷,孩子的微量元素一般是不會輕易缺乏或是不足。”許尤佳說。
楊曉光表示,對于母乳喂養或用嬰兒配方食品喂養的6個月內正常嬰兒,不用補充微量元素;6個月后,能夠合理添加輔食且生長發育正常的嬰幼兒也無須補充微量元素。因為3歲內是人腦發育關鍵期,除了高碘地區,孕婦、乳母及有5歲以下兒童的家庭需食用加碘鹽,以避免可能出現的碘缺乏對胎兒及嬰幼兒腦發育的損害。對于1-3歲兒童來說,每日鐵的膳食推薦攝入量是9毫克,因此在嬰幼兒膳食指南中推薦食用鐵營養強化的谷類食物。
微量元素檢測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是否缺微量元素還需結合病史癥狀等綜合判斷
微量元素的檢測方式除了早期的通過頭發檢測,還有通過尿液、末梢血、靜脈血的檢測,近年比較常見的是末梢血檢測。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曾對微量元素檢查專門進行的論證結果表明,大多數的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在診斷微量元素缺乏方面參考意義不大。臨床上診斷某種微量元素缺乏,需要兒科醫生根據孩子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結合微量元素檢查才可確定,不能只根據微量元素的化驗結果而確定。
“對于兒童微量元素檢查我一直是不主張的,因為意義不大。”許尤佳對記者說,比如剪頭發測微量元素就非常不可信,因為微量元素很多都是金屬類的,它們除了存在于人體里,空氣中的煙霧或灰塵等也都帶有這些微量元素,而頭發沾染到煙霧灰塵等的機會很大,所以從頭發的檢查來判斷是不可信的。扎手指取末梢血的檢查稍微準確一些,但無論是扎手指還是抽靜脈血,查出來的結果也不足以證明這個人的微量元素超標或不足。比如鈣在血清里只占1%的量,但整個人體里的鈣不單純以血清鈣作為代表,即使血清鈣查出來是正常的,并不等于這個人體內的鈣是足量的。而且,6個月以下寶寶本身血液量較少,通過抽血做檢查會使孩子更痛苦。
北京新世紀婦兒醫院兒科主任陳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一些常規使用的微量元素檢測方法如頭發、末梢血檢測等,很容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微量元素檢測本來就很微量,得到準確的檢測值并不容易。臨床上,檢測微量元素用于診斷疾病,一般是重度營養不良、過度偏食等癥狀需要做,目的是發現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謝發生異?;蛐罘e中毒癥。所以,此次國家衛健委的通知是要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兒童微量元素檢測不是一定不能做,而是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開展。
楊曉光建議,兒童是否要進行微量元素檢測,要用什么方法檢測,要檢測哪種微量元素,檢測目的是了解人群營養狀況還是個體營養狀況,還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通過檢測靜脈血的血漿或血清中鋅、銅、硒的含量水平,可以了解人群鋅、銅、硒的營養狀況,但只憑血漿或血清檢測結果還不能對個體營養狀況進行診斷,還需要結合特定敏感指標和臨床癥狀來綜合判斷。”
孩子若缺乏某種元素會有特定癥狀,糾正不合理飲食行為才是“治本”良策
平常生活中,家長的飲食喂養方法不合理,可能會導致孩子鈣鐵鋅等某種元素的缺乏,那么兒童缺鈣鐵鋅會有哪些癥狀呢?
“缺鈣的孩子骨骼發育會受影響,孩子長高還有走路會比較軟,到了一定年齡比同齡孩子雙下肢不夠硬朗,可能會缺頭發,整個人的抵抗力也會弱一點,比較容易出汗、生病等,這些都是缺鈣較常見的表現。”許尤佳告訴記者說,因為缺鐵涉及孩子的全蛋白代謝問題,缺鐵的孩子可能氣色差,也會出現免疫力差、胃口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頭發也不是太好。
陳英介紹說,兒童臨床有無缺鋅表現包括:有沒有味覺障礙,有沒有異食癖,是不是受損傷口不易愈合,是不是多汗,是否容易反復感染等。“這些癥狀有些也不是缺鋅所特有的,如果考慮缺鋅可適當補鋅,若補鋅后癥狀得到改善,也可反過來說明孩子是缺鋅。”
如今微量元素常規檢測已被“叫停”,如果家長還擔心孩子缺微量元素該怎么辦?許尤佳建議,家長可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由專業醫生根據孩子具體癥狀來評估,再視情況進行相應檢查。“比如一個孩子來找我看病,我覺得這孩子臉色不好,眼睛里面瞼結膜充血很淡,或者末梢循環也比較差,孩子注意力不好,出汗多,有比較明顯的貧血癥狀,我會考慮這孩子有可能是鐵不足,才會建議進行微量元素檢測。并不是說家長自己隨便懷疑,總把微量元素當成常規體檢去查。”
許尤佳表示,即使給孩子查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充其量對醫生只能作為參考。醫生的診斷一般是依據四個方面,即病史、癥狀、體征和輔助性檢查,輔助性檢查包括抽血查血清、CT、B超等補充性檢查,醫生如果可通過病史、癥狀、體征就可對這個病做出明確診斷,就沒必要再做輔助性檢查了。
許尤佳提醒,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缺鐵,總給孩子補鐵劑,短期內孩子的血清鐵水平可能提高了,但不合理的飲食喂養方法如果沒有糾正,過一段時間孩子還是會缺鐵。“醫生對孩子進行綜合評估后應提出一個合理的治本方法,告訴家長如何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生長發育需求,結合孩子的衣食住行情志來進行合理的飲食喂養,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孩子的微量元素缺乏。”許尤佳強調說。(楊娜)